今年五月我在質詢陳其邁市長時提到,南氣北送可以減緩高雄空污問題,這是一個對高雄市政府/經濟部的提問,
沒想到經濟部沒有回答,倒是有些熱情網友回應:「腦殘嗎?這個完全不可行,因為高雄永安北送桃園大潭的輸氣量已經滿載,難道要再多拉一條新管,讓高雄承受風險?」
不過,當時我就很好奇,這個「輸氣量滿載,所以不可能再增加北送輸氣量」,到底是誰說的?於是我請 立法委員 陳椒華辦公室 向中油調了一下資料,其實這個資料我在五月底就拿到了,只是因為當時疫情嚴峻,就暫時不談。
從資料中可以明顯看到:南氣北送輸氣量有明顯日間 / 月間的差異,根本 #沒有到達滿載!
🔺南氣北送減緩高雄空污的策略
中油對於高雄永安的天然氣北送策略,的確是有因應空污季來調整:每年6~11月天然氣北送的量,每月從110萬千立方公尺/月,逐步上升到120萬千立方公尺/月,而在12-1月兩個月,天然氣北送的量則拉高到130-140萬千立方公尺/月,
對照高雄興達燃煤機組在冬季發電量下降之外(目前高雄市要求兩個機組在冬季停止運轉、另兩個機組降到60%發電量),其燃氣機組業因應北送的天然氣增加,在12-2月的發電量也調降。
〽先建立基本觀念,燃氣機組不是沒有污染,只是硫氧化物污染物降低;氮氧化物污染還是存在
🔺再看逐日的南氣北送輸送量,可以看出大致上以「周」為單位,周末輸氣量會降低(因為有些工廠周末停工),平日則穩態供應,但是不同日間仍然有些許差異,而輸氣量在不同月別間,有明顯差異,在空污季的11-1月,平日每日南氣北送的輸氣量,相較於8-9月,是有明顯增加。
以上數據說明:其實中油在輸氣的策略上,是有大致因應空污季時,讓北送輸氣量增加,增加北部電廠的發電量,降低高雄永安興達電廠的發電量,這個策略來進行。
不過,我們還是可以問一樣的問題:每年空污季,大概是9月到隔年4月,那麼,實際上興達發電廠的燃氣機組,有沒有真的降低發電量?
答案是:興達電廠燃氣機組,在2020/11月、2021/3月,還是有很高的發電量,反倒是大潭電廠,在2020/11 ~ 2021/3,處於一個發電低點,也就是說,永安在這段期間提高的南氣北送量,並沒有直接供應大潭電廠燃氣機組的發電,那麼,氣去哪裡了*?
因為手邊沒有其他北部電廠的接氣資料,所以這個問題暫時無法回答。
不過,既然輸氣量在8、9、10、4月是 #沒有滿載# 的,是否可以提高這幾個月南氣北送的輸氣量,讓高雄發電機組降載,來降低高雄的發電量及空污量?
*2009/7台中第二接收站完工後,大潭電廠主要由台中供氣;永安北送天然氣則供應其他電廠及市場用氣
🕶🕶🕶🕶
❓而且從數據中,可以看到有個奇特的現象:
2021年3月的北送的輸氣量大幅增加到150萬千立方公尺/月,但是大潭電廠發電沒有增加多少,反倒是興達燃氣機組在3月發電量很高,這是什麼原因?
以上問題,我先說我不是電廠專業,所以請教「經濟部」,到底,在輸氣未達滿載的情況下,在上述幾個月,增加南氣北送的策略,是否可行?
我只想好好討論這個可以解決高雄空污季空污減量的可能作法,如果要政治攻防,可以免了;如果側翼要捍衛立場,麻煩也請專業的來回答。